理想汽车近期在处理贴膜店诉讼的事件中,似乎陷入了内部公关和法务部门的矛盾之中。作为一名曾任职于汽车公关行业的专业人士,我想深入分析这一事件背后的策略与挑战。
首先,我们注意到事件的发起者是理想汽车的法务部。通常情况下,大公司的法务部门主要负责内部业务流程和合同的法律审核,只有在遇到业务或劳动纠纷时才会介入。然而,在南山必胜客等大公司的影响下,许多法务部门逐渐从单纯的内部规范角色转变为主动出击、寻求盈利的职能部门。

在这样的背景下,理想汽车要求贴膜店赔偿一百二十万的诉求,似乎显得合情合理。对于品牌而言,若要解决商标问题,通常会通过普及法律知识的方式,促使相关店铺更改名称标志,并适当赔偿,以此达到警示作用。这一策略与上半年河南逍遥镇的胡辣汤事件有着相似之处。
然而,理想汽车此次起诉贴膜店的行为,却意外地遭遇了反转。原本想轻易取胜的法务部,未曾料到一个小小的贴膜店老板竟懂得利用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制造舆论。
接下来,让我们来关注公关部门在这一事件中的角色。公关部门主要有两大职能:一是与微信媒体及行业大V建立良好的关系,平时多给予一些物质支持;二是处理突发事件,即所谓的“擦屁股”。

在不良舆情事件发生时,公关部门往往成为第一个站出来应对的职能部门。他们需要准备公开声明、预测各种情况并寻找解决方案,同时联系媒体老师以避免负面报道,并向汽车大V支付一定的合作费用,力求将事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然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公关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公关翻车事件频发,人们对于信息的辨识能力不断提高,这使得公关部门的压力倍增。如果没有及时发布声明,公众很容易猜测是临时工所为。
综合来看,这一事件暴露出理想汽车法务部与公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作为专业的公关团队,他们理应具备较强的舆情判断能力。在这起事件中,相比于一百二十万的赔偿金额,公关费用的价值可能更为重要。